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一线快讯
我为转型发展献一策 | “金点子”(第六期)
作者:经开产投 时间:2025-08-05 浏览量:13
分享

我为转型发展献一策

“金点子”第六期

 

开栏语

为深化“英雄城市·先锋有我”活动,引导集团广大职工持续提能力、转作风、拼业绩、比贡献,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,走在前列凝聚先锋力量。紧密结合“干部素质提升年”六大行动安排,集团公众号现开设“我为转型发展献一策”专栏,以小建言撬动大格局,为集团转型发展提出好点子、想出好创意、发出好声音。即日起,将陆续对“金点子”进行展播。

01

部门:战略研发部部门

子公司:武汉经开科创服务有限公司

问题现状

一是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,产品技术含量较低,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;二是经开区积极引入各类创新资源,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的效率有待提高。

原因分析

一是创新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,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有限;二是高端创新人才短缺,顶尖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,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;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,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创新需求。

对策办法

一是优化创新资金投入机制。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,设立专项创新基金,重点扶持汽车等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。同时,出台优惠政策,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,如对参与科技创新投资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;二是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。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,提高高端人才的待遇水平,企业自身要加强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,提升企业内部人才的创新能力;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。整合区内现有创新资源,打造综合性、开放性的科技创新平台,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、检测检验、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。

 

02

姓名:韩婷

子公司:武汉经开科创服务有限公司

问题现状

在科技主导产业发展浪潮下,武汉经开产投集团科技创新孵化服务存在不足之处。服务深度方面,对企业技术研发、市场拓展等核心环节的支持浮于表面;广度上,难以覆盖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各阶段的多元需求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,集团缺乏快速响应机制,致使孵化企业成长周期延长,创新成果转化率不足15%,严重制约集团在科技孵化领域的转型发展。

原因分析

究其根源,专业服务团队力量薄弱,现有人员多为单一领域人才,无法提供科技、金融、管理等多维度综合服务。孵化服务平台技术落后,资源分散且缺乏智能化整合与分析能力,无法为企业提供精准决策依据。产学研合作机制松散,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,转化效率低下。同时,创业投资规模小、退出渠道局限于传统上市方式,资金流动性差,难以形成良性循环。

对策办法

一是组建复合型团队,引入跨领域人才,为企业配备“一对一”创业导师,提供全流程专业指导。二是搭建智能化平台,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共享设备、实验仪器等资源,提供市场趋势预测等服务。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,与本地高校、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,推动成果转化落地。四是完善投资退出机制,设立专项基金,探索并购、股权转让等多元化退出路径,提升资金利用效率。

 

03

姓名:孙晶冉

子公司:武汉经开科创服务有限公司

问题现状

一是从生产环节看,部分企业生产设备老化,自动化程度不高,生产效率低下;二是在物流环节,物流体系协同性不足,致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;三是在研发环节,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比低,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。

原因分析

一是技术与设备更新滞后,难以适应高效、低成本生产要求;二是产业协同不足,经开区内企业间产业关联度有待提升,缺乏紧密的产业协作网络;三是创新管理机制不完善,部分企业创新管理缺乏系统性,在研发项目立项、过程管理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漏洞。

对策办法

一是推进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,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。如设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,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补贴或贷款贴息;二是强化产业协同合作,搭建产业协同平台,促进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信息共享与深度协作。推动企业间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,共同开展供应链优化、联合研发等项目,降低采购、生产与物流成本;三是完善创新管理体系,企业建立科学的创新管理流程,加强市场调研,确保研发方向精准对接市场需求。

 

04

姓名:余雅婷

子公司:武汉经开科创服务有限公司

问题现状

科创孵化功能尚未完全释放,对优质科创企业的吸引力和培育力度不足。在招商引资工作中,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,招商渠道和方式相对单一。资产经营的效益有待提高,部分资产闲置或运营效率低下。

原因分析

一是在人才、资金、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不足,无法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、高质量的支持。二是招商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市场敏感度不够,未能及时把握产业转移和企业扩张的机遇。三是资产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,缺乏有效的评估和优化措施。

对策办法

(一)聚焦科技创新,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: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搭建协同创新平台,争取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落地,攻关“卡脖子”技术;设立专项基金,支持区内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技术转化,培育独角兽和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。

(二)优化产业生态,提升招商引资效能:围绕智能网联汽车、氢能等方向,瞄准特斯拉、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供应链,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。强化要素保障,推行“标准地+产业用地”混合供应模式,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的用地、用能需求,降低企业初始投资成本。

(三)深化配套服务,激活发展动能:完善生产性服务业,建设检验检测、工业软件等公共服务平台,提供“一站式”技术支撑;打造人才集聚高地,建设青年人才公寓,配套优质教育医疗资源,试点“工程师红利”税收优惠,吸引高端人才。

 

05

姓名:李睿

部门:综合管理部

问题现状

武汉经开区面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、科技与产业衔接不紧密等瓶颈。前沿技术难以对接产业场景,技术沉淀制约产业升级。产投集团虽以“园中园”与高校开展合作,但缺乏专业深度平台,难以精准挖掘潜在项目及推动落地。

原因分析

一是成果转化需跨领域资源整合,现有模式缺乏专业团队对技术评估、需求匹配及后续服务提供支撑;二是产投集团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协作机制不完善,信息壁垒导致供需对接不畅,科研端难以及时响应产业需求。

对策办法

一是组建专业研究院,吸纳产业研究、技术评估等专业人才,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,重点开展技术筛选、产业化评估及需求匹配。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,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发中心,定期举办成果推介会,推动供需双方精准对接,促进技术产业化。三是完善全流程服务体系,研究院提供“实验室—产业端”全周期服务:初期评估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前景;中期撮合企业合作;后期提供政策、资金及场地支持,加速成果落地赋能产业升级。

© Copyright 2021 . All Rights Reserved. 武汉经开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技术支持:京伦科技
鄂ICP备2023007572号-1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292号